不得不说,特斯拉的智能行车技术是真的6。
就在几天前,中国汽研公布了首次“导航智能驾驶测评”成绩,不出意外,特斯拉 model y再度夺魁,评定为g ;意外的是,中国汽研补了一句评价:极优秀。
有消息称,这项测评历时1年,上汽、蔚来、长城、华为等企业都参与其中。在最终的公布名单中,仅剩两款车型入围,吉利博越64.06分,特斯拉model y为82分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中国汽研ivista智能指数在内的权威认证,能让大家在面对“智能”名词满天飞的汽车市场时,多了一份“雾里寻花”的慧眼依据和凭证,堪称最实用的“有效认证”。
众说智能,权威测试现“真身”
现在的新能源汽车领域,无论是造车新势力,还是传统燃油车大佬,亦或是it大厂都纷纷掺一脚,且必拿“智能”说事。于是各种“智能”名词满市场飞,消费者是听了个热闹,却更晕、更乱,更不知道到底哪家是“真”智能,哪家是“假”智能。
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指导下,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系中国汽研应运而生,其结果被国内外40余家车企纳入开发标准,并被德国carhs机构纳入全球汽车安全开发标准,可谓智能评测的“中国权威哥”。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还先后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、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一等奖等殊荣,仪式感拉满。
此次,ivista还创新推出np测评,即针对l2 智能驾驶汽车基于场景的敏捷型迭代开发模式,采用“仿真 场地 道路”的方式,既考察车辆在典型场景下的避撞能力,即车辆的“安全底线”,还考察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,能否顺利完成不同场景下的驾驶任务,并将驾驶员及乘客的体验感受纳入评分标准。可以说难度陡然提升了好几个维度。
基于此,在本次np测试中,众多整车品牌都派出“智能”产品参与了测试,但是最终只有特斯拉model y 2022款后轮驱动版和吉利博越l 2022款2.0td dct旗舰型2款车型获得最高级g 评级,很多参与测评车辆甚至无法完成全部测试,难度可见一斑。
特斯拉model y不负“智能汽车引领者”称号,车辆安全性得分:82.00分/100分,功能完成度得分:91.25分/100分,最终得分=min{车辆安全性得分,功能完成度得分}=82分,在各项测试中均获得最高分,将其他一众车型远远的甩在后面。
特斯拉智能加分 实战“安全”超越沃尔沃
从诞生的第一天,特斯拉就以科技突破、智能冲击在汽车界里独树一帜。更难得的是,特斯拉将这种对智能的追求,从“另类”的存在,一步步推入了“趋势”所在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特斯拉能够拿到权威认证的最高评定不足为奇。
其实,不只是出行安全,特斯拉还以智能提升用户体验,让“好开”有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多的场景注解。例如面对冬季用车,汽车媒体“懂车帝”近日公布“2022年新能源汽车冬季测试结果”。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零下30度的低温环境中,特斯拉model y不但是唯一不搭载激光雷达就通过所有测试的车型,还凭借超低能耗,跻身低温续航、冰雪爬坡、加速用时、空调制热总榜top 10。
冰雪中行车,安全风险不言而喻。测试中,model y展现出极强的安全表现,不但在冰雪路面行车时,距离静态假车100米远时就能精准识别出障碍物并开始制动,而且面对连肉眼都模糊难辨的夜晚场景,甚至是其他车型无法完成挑战的“终极考验”——暴雪夜间场景时,也能及时识别前方障碍物,预留足够制动空间成功刹车,且整个过程中制动力释放均匀。这个测试结果甚至超越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。
除可靠的行车安全外,特斯拉扎实的产品性能同样让人大开眼界。作为一直追求极致能耗的企业,model y不出所料的秀出百公里26千瓦时的超低能耗,成为低温续航榜单前十中,唯二电池容量低于80千瓦时的车型。要问26千瓦时的成绩有多优秀,即使是每日通勤距离60公里,充一次电就也可以满足一周的通勤需求。更何况特斯拉拥有完善的充电桩布局以及车辆的电池预热功能,让充电比加油还方便。
更为难得的是,测试至表显续航电量为零时,model y的动力、空调、灯光系统等依旧能正常工作。想想,如果用户恰逢极寒暴雪,且表显续航为零,那么这些正常运行的功能很可能就成为用户在极端条件下逃生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智能加持 健康用车有据可依
智能仅止于此?特斯拉还有惊喜。
现在全国遭受疫情横扫,且平时还有空气污染、春秋季花粉过敏等隐忧,特斯拉hepa高效空气过滤系统重要性愈加凸显。
标配于model y的hepa高效空气过滤系统,以外循环、内循环和“生物武器防御”三种模式,为孩子、老人过滤掉大部分pm2.5污染物、尾气污染物颗粒,甚至连车内空气中的过敏原、细菌以及杂质等,都能一扫而光,营造更加清洁的出行环境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生物武器防御”模式甚至可以利用特殊设计的通风系统,让车厢内部快速形成正压区,工作原理可以类比疫情时尤为重要的负压救护车,只是空气流通方向正相反,大幅降低外部污染物进入车厢内的风险。
对于现在的汽车产业来说,“智能”说了很多,但智能不应该仅是一种“宣传工具”,真正落实到行车安全、用车体验的“智能”才能真正获得消费者的认可。从这点说,那些甚至无法通过正常测试的汽车从业者,无疑需要多多反思,并向特斯拉等“优等生”取取经啦。